个体化用药
如何个体化用药
推进个体化差异化用药理念,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地用药,主要是通过临床诊断和药物基因组学为依据进行个体化用药的
临床诊断
善于观察的医生都会发现每个病人对药物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显著的差异性与许多因素有关,年龄、性别、健康状况、是否正在服用其他药物等都决定一种药品能否奏效及有何副作用,他们会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自觉地通过调整用药方式来应对这些差异性,这可以说是个体化用药的雏形。
药物基因组学
然而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单纯从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等角度出发进行所谓的“个体化用药”已远远不够。基因变异是出现任何表型变化的根本因素,遗传因素是导致药物反应个体化差异的源头,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化用药是利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基因芯片技术)对不同个体的药物相关基因(药物代谢酶、转运体和受体基因)进行解读,临床医生可以根据病人的基因型资料实施给药方案,并“量体裁衣”式地对病人合理用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的毒副反应,同时减轻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这就是基因导向的个体化用药,它代表了药物基因组学与临床药物治疗的完美结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99 年4 月16 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头版的题为“开创个体化药物治疗新纪元——依据个体基因型确定药物类别和药物剂量”的报道,敏锐地向世界提出了基因导向性个体化药物治疗新时代的到来。2005 年3 月22 日,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颁布了面向药厂的“药物基因组学资料呈递(Pharmacogenomic Data Submissions)指南。该指南旨在敦促药厂在提交新药申请时依据具体情况,必需或自愿提供该药物的药物基因组学资料,其目的是推进更有效的新型“个体化用药”进程,最终达到视“每个人的遗传学状况”而用药,使患者在获得药物疗效的同时,只面临最小的药物不良反应危险。FDA颁布的新指南无疑吹响了人类向“以药物基因组学为基础的个体化用药”进军的号角。
个体化用药治疗中国发展史,2001年研制成功国际上张针对具体疾病的“高血压个体化用药基因芯片”。2004年成立个体化用药指导咨询中心,2006年成立个体化治疗遗传分析中心,2010年成立中南大学湘雅医学检验所。“个体化用药”医学研究成果走出深闺,让更多的病人达到合理用药的效果。